当前位置: 首页 > 乐团动态

品《乌江悲歌》--赵心颖

发布时间:2010-01-16 21:55:21   来源:  作者:  点击:
 
品《乌江悲歌》
 
 
    赵心颖,广东江门人,自幼习筝,从师于青年古筝家韩晓华,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从师于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姜淼、王冬婉,她先后多次随同中国东方乐团出访奥地利、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金奖,参加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王天一原创作品音乐会、创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古筝演奏会等各种大型演出。
    她2006年起撰写多篇文学或理论论文,这篇文章是她观看由国家一级作曲、筝乐大师、新筝艺术之父王天一创作的大型新筝与钢琴协奏曲《乌江悲歌》后的感想。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乌江》,她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悲剧英雄,在反秦大业上,他功劳甚大,然而他并不是个英明的统治者,最终被汉军及叛军逼至乌江自刎而亡。
 


 

王天一老师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新筝与钢琴协奏曲《乌江悲歌》,也是歌颂着这位伟大的悲剧英雄。创作乐曲时,王老师完全根据《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将这位“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称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的军将奇才的悲惨结局演绎了出来。

这首大型协奏曲以项羽自兵败后的经历分为《该下被围》、《饮泣别姬》、《英勇搏杀》和《含恨自刎》四个乐章,展现了西楚霸王人生的尾曲及借此歌颂了这位千古难一遇的英雄!

以下是我在聆听过《乌江悲歌》后的一些个人见解。

 

《垓下被围》

赵勃楠老师抬起双手,激烈的钢琴前奏拉开了《乌江悲歌》的序幕。浓浓的战场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几次旋律的高潮起伏后,音渐渐地弱下来了。姜老师拨响了新筝无调音区,一种神秘感和紧张感油然而生,突然,一个外扫轮接掌指击弦奏响!在安静的环境下,我的心随着这一击重重地跳动了一下。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构造出一幅画面:位于垓下时,四周十分安静,但是有一丝风吹草动,楚军便如惊弓之鸟,马上戒备起来,焦虑和不安浮现在士兵的脸上。

再次安静下来了,旋律接着进行,像军队接着前进。钢琴也在低声部衬托着,一切很安静。一个外扫轮接掌指击弦再次响起!心又再次跟着重重地跳动了一下,画面再次浮现出来,楚军们安然无事地继续前进,但是,一丝的风吹草动再次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似乎敌人是无处不在的,戒备心持续了好久才发现,依旧是假象。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前走。

又是一片寂静,但是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因为,一切太过于平静了。姜老师奏响新筝高音区,速度慢慢地加快,紧张感再次被灌充,旋律愈演愈激烈,到最后左手扫弦右手扫摇四点,钢琴也激昂地伴奏,乐章马上被推倒高潮部分——敌人真的来了。

为了突出重围,楚军将士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向敌人的胸膛砍去,战场就是人间的修罗场,恐怖、惨叫、血腥。当杀戮平静下来之后,楚军终于突出了重围,但是必须快步前进,因为后头还有追兵。只不过,走下去,是生还,还是……死路一条?

左手结束弹奏后缓缓抬起,姜老师在激烈的演奏过后竟似无奈地蹙眉摇头,难道说,此行九死一生?

 

《饮泣别姬》

乐章依然以赵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但与《垓下被围》有着极大的反差,此段乐章的开头是一段凄美幽怨的旋律,似有不舍之意。

想到前方凶多吉少的路,在看看身旁心爱的虞姬,美人本应幸福地生活着,而如今……虞姬跟着部队也是难逃厄运啊!

新筝也切入了,与钢琴一同演奏者这段凄美的旋律。新筝与钢琴的协奏,宛如项王与虞姬在道别。旋律的高低起伏,新筝的按颤推揉,音符是悲伤的,使我不禁联想到那凄凉的情景:泪流不止的虞姬自知跟着项羽只能成为他的累赘,只是到了生离的这一刻,浓浓的不舍之情满满溢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锥不逝;锥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项王与虞姬诀别的《垓下歌》成为了千古绝唱,凄美的旋律继续谱写这他们潸然泪下的永别话语,听着乐曲,悲伤的情感也留进心中,两位老师在演奏得同时,在肢体上、表情上也融入到了乐曲内容和人物上,不禁听着悲伤、观看时也觉得凄凉。

钢琴的一段激烈的独奏旋律似乎是奏出了项王心中的呐喊:不甘。新筝的快速刮奏出弦更是演绎着项王激动烦躁的内心。姜老师在快速出弦后顺势高举双臂,既似挽留爱人的空举,也似仰天长啸,将心中的不甘与不舍得泪水尽数发泄。他的肩上还有使命,他必须振作起来!擦干了眼泪,他依然是敌人闻风丧胆的西楚霸王!

 

《英勇搏杀》

钢琴激烈的顺序琶音从低声部一下子进行到高声部,高低声部间来回穿换,似乎还在延续着悲伤过后的狂态。第三乐章的新筝独奏运用了大量的新创技巧,由慢而快地外扫轮、掌指击弦渐渐运用到外扫中置筝码、外轮面板,演奏区域从左侧无调音区一直延伸到右侧装饰面板,节奏非常紧凑,音色犹如战场上激昂斗志的军鼓,一种一鼓作气抗敌的气氛笼罩了整个会场。这种激烈比起《垓下被围》还要激昂数倍。

再次面对敌人,心中不再有不安,项羽道:“吾起兵至今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而今卒困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刀枪再次砍向敌人,惨叫声、厮杀声、响遍天空,鲜血染红了大地: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新筝快速交替大抓展现出这一人间修罗场,加上钢琴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效果更加逼真,从两位老师的神态中可以联想出这是一场多么激烈、残酷的杀戮,伴随激昂的旋律,我们也似乎亲临画面,目睹这一历史事件。

在英勇搏杀中,项王对敌人的痛恨,对背叛者的恨之入骨,对虞姬离去的悲痛,通通幻化为愤怒,搏斗时的嗜血因子一再被激起,仅项王一人便杀了汉军几百人!血路杀出来了,眼见看见的是,乌江……

 

《含恨自刎》

旋律与第二乐章相似,但此时再次聆听时已没有了那种凄凉的感觉。在经过了围困、别姬和搏杀后,似乎一切都平静了,什么悲伤之感、愤怒之情,在面对这仅仅一江之隔的家乡时,都烟消云散了。近乡情怯吗?在向往心中还多了一种对家乡父老的愧疚感,当初气势磅礴地带着八千士兵出发,如今不到百人归。后面的追兵渐渐跟上来了,项王依然没有采取行动渡江。

两位老师在演奏此乐段的时候很明显地流露出了不甘的情感。“天要亡我,并非是我用兵不妥!”项王始终不肯渡过乌江,即使家乡人民依然拥他为王,他也无颜面面对他们了。腰间的配剑似乎蠢蠢欲动,手里握着配件,缓缓拔出,将剑放置颈部,天注定要忘我!为何?!手带动剑一抹,鲜血喷洒,一个威慑世人的西楚霸王就此含恨闭上了双眼……

 

聆听后有感

琴声渐弱,余音绕梁,然而我还沉浸在乐曲当中。震撼!这是我在欣赏完乌江悲歌后大脑反应的第一感觉,之后便有些感人,细细回味,体会越多。

《乌江悲歌》仅用的一台新筝、一架钢琴所给予的震撼绝对不亚于大型交响乐《红山魂》,《乌江悲歌》无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演奏技巧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及改进。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便是《饮泣别姬》中,描写项羽永别虞姬的乐段时,姜老师演奏完毕的顺势高举双臂,作仰天长啸状,将项王当时的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表现出的那种心如刀绞但仍不失英雄气概的形象深深印在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脑海中。

第一乐段的弱起突强,再现了楚军在垓下被围时如惊弓之鸟的状态。成语中“四面楚歌”的典故便是楚军被围于垓下之时。

第二乐段,旋律委婉动人,两种乐器的音色相互交错叠序,宛如项王与虞姬生离死别时无尽的不舍话语,声声交织,引人辛酸。京剧《霸王别姬》中,为了丰富艺术效果,剧情安排了预计在与项羽共唱《垓下歌》后也自刎而亡,而真正的历史中却没有记载,项羽本纪中也只仅仅几句:有美人名虞,……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锥不逝;锥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第三乐段,英勇搏杀激昂的音符语言重现了项王“今日决死”的搏杀场面,新筝独奏不仅在演奏技巧上创新了许多高难度技巧,而且姜老师还演绎出项王“搂抱日月之气,气吞山河之势”的气概!此段也是《乌江悲歌》中较为出彩的部分,振奋人心,几个高超起跌的乐段带动着我的心跟随着,激烈、震撼已经不够形容!


 

第四乐段的含恨自刎让人无比惋惜,一代枭雄,就此陨落,千百年不一遇的军将奇才就此永远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带着恨意,恨着上天为何要亡他。

我个人也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有勇有谋的军人,就凭他年幼时能指着巡视民情的秦始皇说道:“我可以取代那个人!”就注定了他拥有不平凡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广为流传,即使与他楚汉相争的汉高祖刘邦也在他死后按照鲁国公的礼仪把他安葬。


       王天一老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面会景色或反映时代特色的乐曲,为历史人物创作乃是首次,而每次当王天一老师提起《乌江悲歌》,提起西楚霸王时,滔滔不绝的赞颂和钦佩之情流露于外。前有秦始皇,后有汉武帝,可惜中国上下五千年唯独项羽一人封为“霸王”,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兵败后仍然受着使人尊崇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