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筝乐课堂 > 理论文章

论新筝的社会实践意义--姜淼

发布时间:2013-05-27 18:32:32   来源:中国东方乐团  作者:姜淼  点击:
 

     古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流传到今天,而且流传范围越来越广,除了乐器本身古朴典雅、声音优美动听外,再就是乐器的不断改革和乐曲及演奏方法、演奏形式的不断创新。应该说,改革创新增强了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的生命力。

自从古筝问世以来,它的改革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现在常用的“S21弦尼龙钢丝筝”,就是传统古筝改革的成功范例。它是建国以后研制成功的,现已普遍使用。改革后“S21弦尼龙钢丝筝”与过去的16弦古筝相比,扩大了音域、音量,改善了音色,外形美观大方。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才出现了大量的创新筝曲。假如没有“S21弦尼龙钢丝筝”的出现,筝曲的创作和古筝的普及将会严重受到影响。
改革后的“S21弦尼龙钢丝筝”,为筝曲的创作与古筝的普及,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时至今日它已经不能完全适当今社会人们对古筝音乐的需求。仅就和弦而言,24个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在传统古筝中只有1356两个。除此之外,传统古筝转调困难,缺音少律,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严重地限制了它的范围。为改变这种状态,七八十年代,海内外曾经有许多演奏家和乐器制作专家积极投身到古筝研制的工作中来,他们先后提出了许多改制方案,研制出了很多“转调筝”。这些“转调筝”凝聚了研制者的才智和汗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被广泛采用。
怎样改革古筝,才能既适应作曲家创作的需要,又适应演奏家演奏的需要及演奏各类型作品的需要,使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真正成为东方的钢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终于研制出了新筝。演奏实践证明:新筝音色优美,音质浑厚,音量大,能够方便灵活地转调和改变音序;用该筝演奏原有筝曲不改变根本演奏方法,无需特殊训练;在保留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解决了缺音问题,转调后音高准确,张力不变。新筝为筝曲的创作、演奏技巧的发挥和筝的广泛使用,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
新筝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古筝转调的限制,将十二平均律真正地运用到了古筝上。以前的转调筝只是局限地运用了十二平均律,所以可以转的调很有限,在乐队中合作演奏时还是避免不了出现手忙脚乱现象。而一些完全利用十二平均律的转调筝则彻底抛弃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弦序排列,致使不能演奏任何传统乐曲。新筝筝码位于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区为七声音阶弦序排列,右演奏区为五声音阶弦序排列,这样就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我们既可以利用右演奏区来完成任何一首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乐曲,也可以利用左演奏区来演奏基于七声音阶体系的作品。如果左右演奏区联合使用,则可以充分发挥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弦序排列的特点,演奏各种复杂乐曲。如果将左右演奏区的音阶弦序稍加调整,便具备了十二平均律中所有的音,在理论上具有和钢琴一样的功能。这样,它就可以适应任何基于十二平均律的乐曲的演奏。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具备十二个音的同时,右演奏区音位排列仍然是五声音阶排列或转调五声音阶排列,完全可以满足五声音阶乐曲演奏的需要。可以说,传统古筝所具备的功能,新筝完全具备,而传统古筝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新型古筝则很容易解决。新筝解决缺音问题很巧妙,中置琴码,两个演奏区同在一架筝上有机结合。
十二平均律为音律的一种,音律为音乐中使用的音的精确高度及各音在高度上的相互关系。十二平均律即为把八度内的音分为频率比值均等的十二个音的音律。半音是十二个平均律中最小的音高距离,两个相邻的半音构成一个全音。十二平均律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十二平均律在音的先后结合和同时结合上都不十分纯正、和谐、自然,但十二平均律可以产生等音、等音程、等和弦、等音调关系,便于转调,在键盘的制造、演奏上有许多优点,因此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除了十二平均律,还有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五度相生律是根据发音体分段振动的原理,泛音列中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为纯五度关系,从第一音律开始产生上方纯五度的另一音律,这一音律又依次在其上方纯五度产生第三音律,如此连续不断地相生所产生的音律。此律制是应用倍音列中二倍音(纯八度)和三倍音(纯五度)而构成的。也可以简单的说,从主音出发,按向上纯五度或向下纯四度和向上纯四度或向下纯五度生出新律。五度相生律在音的前后结合下(即旋律上)自然、和谐,多用于单声部音乐。纯律是以在泛音列的第二分音(高八度)和第三分音(纯五度)之外,再加入第五分音(大三度),构成协和的大三和弦形式,作为定律的依据。在基音上方纯五度及下方纯五度(上方纯四度)音上各按此原理加入协和的大三度,就产生了纯律。纯律在和弦的结合上纯正、和谐,适用于合奏、合唱等多声部音乐。但由于不能形成等音关系,转调不便,因此不适用于键盘乐器。
新筝在转调问题的处理上也很科学,很实用。过去研制的转调筝在解决转调问题上有三种方法:一是张力法。即改变琴弦张力达到转调目的。实践证明,张力式转调不适用于筝,因其还原性差,多次转调,琴弦张力变化高达升高小三度的张力,按弦不好掌握,转调后音不准。因而,早在70年代就已被否定。二是定弦法。日本的84弦十二平均律筝,则采用此法,因其没有五声音阶弦序排列,所以不能完全称之为筝。“蝶式筝”虽然保留了五声音阶弦序排列,具有两个演奏区,但是演奏十二平均律乐曲不能使用自然音阶弦序,演奏难度大,不便于转调。三是品式截弦法。五声音阶“品式截弦转调筝”截弦装置在岳山一侧,造成弹弦点不一致,音色不统一,缺音问题也不能解决。当截弦装置安在品上改变弦长达到转调目的时,造成一种剪切力,使按滑演奏加大的张力还原时不能完全复位,造成音不准。新筝采用滑动截弦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转调问题。滑动截弦不会产生剪切力,按滑弦演奏后复位好,音准比较有保障。
新筝在适应丰富多彩的调式音阶和特殊定弦方面有独到之处。以前出现的转调筝,多采用机械方法转调,即使转调目的能达到,也无法适应丰富多彩的调式音阶和特殊定弦的需要。新筝采取一弦一转的方法,可以灵活地转成各种调式音阶和进行特殊定弦,快速转调有七声音阶一侧作为补充音,来弹奏乐曲所需的变化音,从而解决了这一历史上几代筝家从未解决的问题。
新筝的出现是古筝制作改革的一大成就,现已获得国家专利,于200012月通过专家鉴定。在北京召开的鉴定会上,专家们对新筝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新筝的功能大加赞扬。尤其是国家一级作曲王天一先生创立了科学系统的新筝教学理论,创作了系统的新筝演奏教学曲目以后,给新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新筝迅速推广开来。王天一先生也因此赢得了新筝艺术之父的美誉。现在,中国东方乐团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王天一古筝新筝教学中心”,在国内外多所艺术院校建立了新筝专业,积极培养新筝演奏人才。中国东方乐团的演奏家们已经受国家文化部及各有关部门派遣,把新筝艺术带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为胡锦涛、江泽民、李克强、李岚清、卡斯特罗、麦卡利斯、埃亨等20多位中外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场古筝表演,还进行了专场新筝表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王天一原创作品音乐会”上,不但上演了古筝经典作品,还上演了新筝优秀作品。在台北市举行的“两岸三地古筝名家音乐会”上,中国东方乐团上演的由国家一级作曲王天一先生作曲的大型新筝与钢琴协奏曲《乌江悲歌》轰动了两岸三地音乐界。在2348人参加演奏的创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古筝新筝大合奏的表演中,新筝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为中国器乐演奏摘下世界第一的桂冠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隆重推出的用王天一先生的新筝理论进行的“新筝艺术电视讲座”在全国掀起了新筝的学习热潮。国家文化部主管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和中国音协主管的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推出了王天一的多部新筝专著和电视讲座光盘,为全国新筝爱好者提供演奏理论和演奏技法的大力支持。为推广新筝,中国儿童音乐家协会在北京建立了中国新筝专业委员会,并在北京召开了“王天一新筝理论和作品研讨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筝已完全接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显示出了重大的现实作用,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