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的具体演奏方法
《春耕时节》是王天一创作的大型优秀古筝独奏曲。作者被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千军万马闹春耕的情景所感染,夜不能寐,伏案疾书,操筝达旦,遂成此曲。此曲正式推出后,在音乐界造成强烈反响,称此曲把古筝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并作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
《春耕时节》散板和慢板抒情似歌,如行云流水,韵味十足,优美动听;快板欢快活泼,粗犷奔放,火爆热烈。此曲成功运用了扫游双摇、左手扫四点、右左手摇拨双旋律、左手出弦定格等新创弹奏技巧,为深刻揭示乐曲主题,充分表现乐曲内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春耕时节》大体分为十个弹奏乐段。总的弹奏要求是:音要准,节奏要稳;慢板要有韵味,快板要清晰;慢而不拖,快而不抢;音强而不噪,音弱而不虚,强弱的变化要有艺术性。实际上,这些只是相当基本的要求。如果要想真正比较出色地完成《春耕时节》,这些要求就显得比较简单。演奏者应该给自己确定一个较高标准,这样有利于学习。
《春耕时节》的弹奏技巧比较复杂,为了保证音乐效果,建议演奏者左手和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均带假甲。这首先需要提高左手的适应能力,要习惯于用缠假甲的胶布处,或者用肉指与假甲之间的部分进行滑弦、颤弦、按弦、揉弦等辅助性技巧。
《春耕时节》的第一乐段为引子乐段。此乐段描绘了春意盎然的农村景象。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百枝吐绿,鸟声啾啾,小溪奔流,泉水叮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衬托出春天里的人们准备春耕的喜悦心情。此乐段为主部乐段的出现和展开作了充分的铺垫。最开始的两小节大抓与打弦的配合,描绘了拂晓时分日出的景色。遥远的地平线处,黑色的天幕突然有了一丝亮光,像是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微弱的光线时隐时现,但仍然坚决地在与黑暗争夺空间。一轮旭日即将升起,虽然太阳还没有出现,但天边的云霞已经被染上一层美丽的亮红色。接下来的刮奏接后切入摇弦,承袭前面的内容,刮奏要弱起渐强,弹奏时力度要稍大,同样需要开放的音色,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此处的音色比前面更加明亮,具有温暖的感觉,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天空越来越亮,虽然太阳还没有从地平线那边露出头来,但却已经带给人光明温暖的希望。上行的旋律带来的是光明的感觉,冬天已经过去,黑暗、寒冷似乎已经快被彻底驱除。接下来是摇弦与琶弦的配合。摇弦产生的持续音是上行的,左手的琶弦也是上行的,这既是对前面的衔接,又深化了所要表现的内容,带来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暗示着春天的到来。随后的食指交替点奏传神地模仿鸟雀的鸣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色:冬去春来,天气转暖,在这春天的早晨,生机开始悄悄地回到这片黑土地上。沉默了整个冬天的小鸟,重新亮出了动人的歌喉,这是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在处理此处时,不但要细心体会鸟雀鸣叫的声音特点,做到形似神似,还要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赋予到乐曲中去。此处同旋律在不同音域的反复,是鸟儿歌声在空旷原野上的回声,给音乐的整体增添了明显的空间感。后面右手摇弦与左手打抓的配合是需要渐强处理的,此处是对前面光明的主题的强调,太阳终于突破了黑暗的包围,一跃而出,放出万丈光芒。它的力量遍及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使黑暗和寒冷无处藏身。虽然不时还会有一丝冷风,但那薄弱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旭日的东升。随后的慢板是右手简单拨弦与左手快琶弦的配合,整体效果自然流畅,优美清新,好似叮咚作响的小溪,又似潺潺流过的山泉。这里要突出歌唱般的旋律感,表现出冰雪消融的景象。春天来了,路边的积雪逐渐消融,变成一道道细流。屋顶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顺着屋檐滴落下来,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河面上虽然还覆盖着一层冰,但是下面的水流已经开始涌动,随着水流的有力冲击,原本很结实的冰面也裂开了,碎裂的冰块慢慢消失在了水流中……第一乐段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早晨的景象,唤起人们对自然、对光明、对春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