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筝家走世界

筝声醉港人

发布时间:2013-12-09 22:50:40   来源:中国东方乐团  作者:本站记者  点击:
 

筝声醉港人

 

 

香港_副本.jpg

 

【美丽的东方之珠。】

 

 

2004年春节期间,我们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受文化部派遣,代表国家出访爱尔兰取得了极大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乐团已经接到了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很多国家发来的邀请函,一年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428日,应香港文艺制作中心的盛情邀请,按照香港文化署的安排,我们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赴香港访问演出,并顺路检查广东地区古筝新筝的教学情况。此次出访仍由王天一老师担任团长,团里的18位骨干演奏家为团员。本来打算这次“五一”长假在家里陪陪父母,结果又要在外面过了。

到香港访问演出,感觉与在其他地区演出有很大不同。在祖国大陆地区演出,主要是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感觉很平常,就好像自己的日常工作一般。而去其他国家演出,则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民族文化,是为了实现王天一老师让“筝岛叫响世界,全球响起筝声”的宏伟奋斗目标。同时,这也是全团演奏家以及全国筝家的愿望。所以,在国外演出,我们有一种很强烈的使命感。同时,异国他乡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带给人一种陌生感。香港在1997年就已回归祖国,是祖国的一个部分,到那里进行访问演出,我们既觉得非常亲切,但同时因为它有着和内地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所以又带有一种新鲜感和特殊感。不管怎样,我们希望这次访问演出能够加强香港与大陆之间文化交流,使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团里非常重视这次香港之行,为此还推掉了很多商业性演出。我们还在非常紧张的日程中挤出一整天的时间,于426日早5时奔赴沈阳,为辽宁电视台录制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型电视晚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劳动人民献上我们的一点儿心意和祝福,给全国的劳动者带来快乐,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文艺工作者始终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是一个方向问题。此次演出由王天一老师亲自指挥,团里的60多位演奏家完全义务参演,充分表现出乐团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演出结束后,我们晚上11点才回到葫芦岛,一天之内行程千里。简单休整后,我们于28日飞往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香港。

 

 

 

tu5_副本.jpg

2004428日晚,我们访问团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香港。

 

令人费解的边境管理

 

虽然香港曾经做了100多年的英国殖民地,但是它始终没有和大陆断绝关系。到目前为止,香港已经回归祖国7年,从法律上完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但是去香港仍然要履行一套很复杂的手续,和出国差不多,搞得我们几乎分不清到底是去属于中国的香港还是再出一次国。

所有内地公民去香港都要办理和护照几乎一样的港澳通行证。首先是照例填写一份又一份的申报表,这也罢了,然后还要跑派出所,请他们出具一份无劣迹证明。虽然我没有什么“劣迹”,但这道手续还是让我们非常不解:难道一个人有过“劣迹”就没有了自由活动的权利吗?这明显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总之,这个港澳通行证需要你跑来跑去准备很多材料,办很多手续。

手续复杂些,需要的材料多些,这倒也可以理解,而让人大为不解的是办证的流程。这种证件的办理一定是政府行为,可我们被告知,必须通过旅行社作为中介,政府部门不直接对个人办理。旅行社开始狮子大开口,要价700元,后来降到每个证件400元。但旅行社并不是万能的,政府职能部门仍然不会放弃直接充分展示自身权力的机会。将一堆材料交给旅行社后,我们还要亲自到省会沈阳进行一次所谓的“面试”,不得不花费一天的时间去省公安厅。那天办理港澳通行证的人很多,队伍排得很长,其中大多数都是本省各市县的人。辛辛苦苦地排了几个小时后,已经接近中午时分,窗口内的工作人员以浓重的沈阳口音轻松地说:11点半准时停止办理,后面的人就不要等着了。”这时,我们看到后面排队的还有好几十人。大凡人排队时间长了火气都会很大,有的人为此还和负责办手续的人吵了一架。气你可以生,但是休息时间不能不遵守。不管怎么说,我们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履行了所有程序,让所有人员在我们身上充分地展示了他们自身所拥有的权力。

令人非常感兴趣的是,这种港澳通行证的办理并不是全国一盘棋,而是存在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北京,事情就简单得多,花销也要小很多。北京户口的人办理港澳通行证,根本不需旅行社做中介,只需本人带齐所需材料,直接到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即可,将排队时间算上,也只需20多分钟,然后在10个工作日之后领取证件。都说时间就是金钱,在北京办证比在辽宁节省了很多时间,按理说费用应该高些,但实际上全部费用只需要120元。

这个港澳通行证的办理过程,与办理护照和出国签证手续大体一致。我一直认为,自从1997年香港在亿万炎黄子孙的欢呼声中回归祖国之后,它就是中国的一个城市。现在,我们去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用不着办理什么通行证,惟独去香港(当然还有澳门)却要办理和护照差不多的所谓“港澳通行证”,这使我们感觉到香港与大陆之间仍然隔着一道墙。在欧盟成员国已经取消相互签证的今天,我们在本国土地上旅行还需要办理“护照”和“签证”,这总是让人感到有一丝不解。

在首都机场,一切都很顺利,时间也赶得很巧,既不匆忙也没有闲等。坐在座位上,我开始胡思乱想起来,一会儿想此次出访演出一定会圆满成功,一会儿想这次“五一”长假又不能在家陪妈妈,感觉有些愧疚,一会儿盘算是否有必要在有着“购物天堂”美誉的香港好好采购一番,一会儿考虑在香港的日程安排,一会儿开始活动手指,算作是今天不能练琴的弥补,一会儿又开始关注飞机时速和高度,最后还是睡着了……虽然该想不该想的都想了个遍,可万万没想到的是5个小时之后我们将会面临极度糟糕的香港出入境现实。

飞机正点抵达深圳机场,随后香港方面便有一辆车接我们由深圳进入香港。本以为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可万万没想到几乎是一场噩梦。

深圳是全国最重要的口岸城市,每年经由深圳各口岸进出境的旅客人数已超过1亿人次,车辆超过1000万辆次,分别占全国的56%80%。深圳口岸已成为港商台商及国内外旅客进出深港两地从事商贸和旅游活动的最主要通道。我们此次到达深圳后,将通过皇岗口岸进入香港。皇岗口岸位于广深高速公路起点,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按理说,这个口岸应该设施完全,服务到位,方便旅客,可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首先,旅客必须步行通过一座天桥才可以进入深圳方面的出入境管理处大厅,这座天桥架在宽阔的马路上,高十几米,上下台阶有近百个,路程两百米左右。如果是单身一人也就罢了,可我们带有大量的物品,其中包括乐器、服装,应香港方面要求带来的《古筝教学法》、《古筝名曲句句教》古筝书籍。其中光是乐器就有10件,每件重近40斤,体积也非常大,和一个成年人差不多。服装、其他乐器、道具等装了满满的3个大皮箱。还有4包古筝书籍以及我们的随身背包和小件物品。香港方面的郭先生一再检讨自己考虑不周,没想到我们的乐器问题,可也于事无补,我们必须自己携带这些物品通过皇岗口岸。

口岸不比机场,连小推车都没有一辆,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手提肩扛,利用最原始的手段走过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郭先生一马当先,扛起两台筝就走,我们跟在后面。深圳的气温高,气压低,一会儿就感觉身上粘粘的全是汗水。不管怎样,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将东西全都搬到关口。过关之后,又一点点地将这些东西都搬到巴士上。当我们坐在座位上时,大家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手也被勒得红得发紫,火辣辣的疼。大功告成,我们都松了口气,个个弹冠相庆。但我们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

本以为我们坐在车上之后就直接到宾馆,可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郭先生苦着脸告诉我们,从深圳的皇岗口岸到正式进入香港市区要过3个关口:1个是深圳市的出入境管理处,也就是我们已经通过的这个关口;2个是香港移民局的关口;3个是落马洲的换车站。在这3个关口之间,只允许旅客乘坐一种黄色的“皇巴”,其他交通工具不允许进入这个区域。当然,随着反复地上下车过关,这些东西也还是要我们自己搬。听完郭先生的介绍,大家的情绪几乎都快失控了,有的说:“我们去过那么多国家从没遇到这样的麻烦,怎么香港会是这样?”郭先生一再检讨自己工作失误,访问团团长王天一也以乐观的态度影响我们,我们的情绪才慢慢平和下来。生气归生气,抱怨归抱怨,路还是要走的,东西还是要扛的,总不能因为这些就打道回府吧。不到5分钟,香港移民局的口岸到了,这次是我们第1次抱怨车开得快。我们就在这样的上车与下车之间,来回折腾着正式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坐上了香港方面给我们安排好的车,直接开往驻地宾馆。

坐在车里,我开始掰着手指计算,我们从深圳皇岗下车时是下午4点,最终坐上香港方面的专车时已是晚上8点,中间的几个小时基本上是在不停地搬运行李。从机场到深圳口岸入境,再到香港的检查站,再到落马洲换车……我们一共来回搬运了6次总重量达六七百斤的东西,走了将近1公里的路,相当于每人背一袋大米逛了一次商场。说实话,今天的劳动量可以说是我们有生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客串了一把体力劳动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劳动”二字的认识。结合今天的经历,王天一团长不失时机地对我们展开了思想教育,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以及重新领会了“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意义。

 

 055_副本.jpg

【香港是座不夜城,万家灯火照亮了香港大地,不愧为“东方之珠”之美誉。】

 

 

看着车窗外美丽的香港夜景,我们不禁感叹,这种出入境管理与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形象非常不相称。即使旅客没有任何物品需要携带,也需要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口,一次又一次地上车下车,这让人感到非常忙乱和不便。对于残疾人,就更是不便了。考虑到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合法的领土,那么这种出入境的管理就更是不可思议。香港只是面积很小的一个城市,资源非常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有限,当地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很多都是从内地运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内地的支持。即使抛开历史、文化的原因,单从这一点上来讲,香港与大陆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可现在,从深圳进入香港麻烦的入境手续,严格的过关程序和不够人性化的关口,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来自内地的人们:这里是香港,不是想来就来的。这种入境制度似乎是香港与大陆之间的一堵城墙,将原本可以成为一家人的大家庭分隔开来。对于这堵墙,我们无可奈何,只是期待,盼望着这堵墙能够尽快消失,真正让一家人畅通无阻地生活在一起。

晚上9点钟,我们终于入住宾馆,结束了一天的疲劳之旅。欢迎晚宴非常丰盛,但我们只想早些吃完回房间休息,今天真的是太累了。

 

 

 

伟大光荣的白衣天使

 

 

今天是428日——我们访问演出的第1天。我们将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访问玛嘉烈医院,并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做专场义演。

 

 

tu7_副本.jpg

【位于九龙荔枝角的玛嘉烈医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玛嘉烈医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成立于1975年,位于九龙的荔枝角。在这个医院里,有1200多个床位和3000多名医护人员。对于内地人来说,这家医院是陌生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使它名扬世界。这场风暴就是2003年席卷全球,夺取数千人生命,让人类闻之色变的“SARS”风暴。在“SARS”最严重的时期,这里收留了全香港绝大多数的“SARS”病人和疑似病人,有效地予以医治,控制了病毒的扩散与蔓延,为香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SARS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200211月中旬。当时在广东佛山市发现了几名患者,由于缺乏经验,仅当作一般呼吸道疾病处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其后,20021215日,广东省紫金县又有两名患者住进了广东河源市人民医院,随着病情发展,两名患者分别转入深圳和广州医院。两人转院后,曾经接诊过他们的5名医务人员先后出现相同的症状,于是引起河源市民恐慌。200312日,恐慌的人们在河源各大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但是根本不清楚应该买什么药,只是跟风抢购一些抗病毒药品。不久,全城药店“板兰根”这类的药品很快脱销。有的家长为了自己子女的生命安全,跑到学校将孩子接回家避“祸”。与此同时,中山市也出现了大量“不明原因性肺炎”的病人,并且传染了数位医护人员。从20031月中旬开始,关于“肺炎流行”的传闻蔓延开来,市民纷纷到药店购药用以防备,多数市民一买就是好几百元。可以说,2003年的1月,广东民众大都是在一种恐惧中度过的。

在医生们的努力下,SARS病情似乎得到了控制,当时一些媒体也对此予以乐观报道。但事与愿违,SARS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周边地区扩散传播,毗邻广东的香港,首当其冲遭到袭击。同时内地的各个省份,甚至首都北京,都有大量病例上报,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一时间人心惶惶。

2003221日,一位在抗击SARS前线工作的广州医生,为参加亲属婚礼来到香港,入住了九龙京华国际酒店。作为一名专家,他在广州曾接触过200多个SARS患者,在入住酒店后的第2天,因发病被送入医院,于3月上旬去世。根据官方的流行病学调查记录,这位医生是香港SARS的源头之一。2003313日,一位美国人因感染SARS,由越南河内医院转入香港玛嘉烈医院,并在玛嘉烈医院病故。据当时的报道,这名外国人曾经传染了26名以上的医护人员。随后,327日,九龙湾淘大花园因为已有213名居民被怀疑患有SARS,其中E座就有107人感染,被港府实行了“隔离令”,任何人均不得离开或进入。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无奈地自嘲道:“以后估计建楼都会避开以E座命名。”由于SARS的传播,原来繁华无比的香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冷清,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医护人员并没有被吓倒,他们信心百倍地继续投入到救护工作当中。玛嘉烈医院、威尔士亲王医院、香港联合医院、伊丽莎白医院等公立医院,收治了大多数SARS病人,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多人殉职。但值得庆幸的是,疾病终于被控制住了。

鉴于玛嘉烈医院在抗击SARS中的突出贡献,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于2003615日特意到访玛嘉烈医院,并与医护人员见面。他赞扬医护人员是香港的英雄,赢得了全体香港市民的敬佩和世界各地人士的赞赏。这家医院取得的突出成绩,使香港政府决定在这家医院建立传染病中心,以备不时之需。由于在抗击SARS工作中的成就,玛嘉烈医院的医护人员成了倍受尊敬的人。

SARS流行的日子里,虽然我们团里没有人染病,但SARS引起的隔离和恐慌却对我们影响不小。由于乐团成员遍布全国各地,王天一老师每天最关心的就是是否有团员染病。由于隔离问题,乐团不但多场演出被迫取消,连正常的教学进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记得当时我们就是在屋子里面练琴,看电视,山南海北地聊天,祈祷乐团无人染病,盼着疫情能够早日过去。此次来到玛嘉烈医院,能够和当时与病魔战斗的医护人员面对面地接触,大家都有些激动。

在接待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玛嘉烈医院是一所公立医院,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慈善机构捐赠及个别富豪的资助,而不是靠病人的消费。医院的收费几乎是象征性的,只要求收入能够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转即可。医生们相当敬业,看一个病人平均要花半个小时以上,花上半天时间为一个病人做检查也是很平常的。这和大陆有些医院可是大不一样。大陆的一些医院,如果你和医生没有什么关系,一般情况下,医生在你身上花费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几分钟。当然,这与我国人口太多医生太少也有关系。玛嘉烈医院好像没有什么“创收”的概念,没有那种出租科室给外来游医的行为。而大陆的某些医院则是将出租科室作为重要的创收手段。如地方电视台广告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些“根治乙肝、根治糖尿病”的医院,多是某游医在地方医院租的科室,然后挂出牌子。实际的情况是,目前还没有办法可以根治如乙肝、糖尿病之类的疾病。

玛嘉烈医院的医生薪金很高,一个合格的医生,年薪几十万港币。相比之下,内地医生工资则少得可怜,一年最多也就是几万人民币,相差了十几倍。但是,在香港,医患之间不存在内地医院普遍存在的“红包”现象,医生也不会拿到药品的回扣,严格的监督使医生必须老老实实为患者服务。内地医生的明码收入不高,但灰色收入较多,加之内地物价低,这样内地的一些医生生活水平也不比香港医生差多少。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就是某医院的主治医生,他拥有近200平方米的住宅,自己开着一辆进口奥迪A6,夫人开一辆国产帕萨特。而接待我们的玛嘉烈医院那个科室副主任虽然年薪60万港币,但也只是开着一辆日本产的小款丰田(此车省油),住着不到70平方米的房子。

虽然现在内地一再强调医德问题,各地也出台了很多规定,禁止医生收受红包或者是药品回扣,但好像都不太管用。因为医生的收入太低,与他们所做的工作不符,于是有人提出应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高薪养廉”。我认为,这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我国现在对医务人员的管理,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一般医科专业要读5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投入方面非常大,但由于医生的收入与前期的投入不成比例,这种落差也是很容易滋生腐败的。所以,不但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金,使他们能够感到回报的真实性,还要加强医院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机制。当然,这会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现在恐怕还只能是内地的一些医生一边羡慕着香港医生的高工资,一边心安理得地自我“创收”。

演出进行得非常顺利。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对我们的节目非常喜欢,一次次地鼓掌要求加演。演出结束后,医院领导将一个精致的水晶制医院大楼模型赠送给访问团团长王天一,以示感谢,我们也回赠了乐团的光盘、书籍等。

 

王天一与医生合影_副本.jpg

 

玛嘉烈医院的医生们曾在抗“非典”中立过大功,香港政府不忘他们理所应当。他们观看了我们的演出后激动不已,向我们馈赠礼物并与我们合影留念。

 

 

在我们走出医院的时候,一些刚刚看完演出的护士已经推着病人出来散步了。看到我们,她们都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她们对病人照顾周到,百般体贴,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得出来,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联想起内地医院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我们都打心眼里敬佩他们。

 

 

面对香港的历史审视

 

043_副本.jpg

 

 

【鸟瞰香港维多利亚港,让人浮想联翩。】

 

一提到香港,大家往往就会想到鸦片战争,想到英国侵略,然后想到97回归。在一般人眼中,似乎香港的历史就是在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开始的,这实际上是不够确切的。考古资料显示,香港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香港最大的外岛——大屿山上,曾经发现了一座据说有5000年历史的古窑。自秦朝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官府的管辖之内。汉朝官府在南部地区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9个郡,香港地区就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香港地区又改属新安县管辖。

以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它本可以成为一个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港口城市,但是,由于封建政府的保守政策,香港空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明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国力已经雄踞世界前位,但政府却颁布海禁,“不许片木入海”,这无疑彻底阻断了中国向外发展的道路。除了带有浓厚炫耀国力色彩的“郑和下西洋”之外,整个明朝统治时期,中国在航海事业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好是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黄金年代。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探险家们纷纷出海,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并代表国家开辟新的殖民地。亨利王子、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一个又一个航海家一次又一次地向大海发出挑战,使欧洲人的视野越来越宽广。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是欧洲崛起的前奏,是近代史的序幕和开端。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对比:郑和第1次下西洋所率的船队,有62艘船,两万多人;80多年后,哥伦布于1492年开始他的美洲之旅时仅有3艘船,87个水手。可见,当时中国的航海实力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但让人遗憾之处也在于此,我们不但没能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甚至在几百年后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17世纪,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开始了300年的统治,这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清朝统治之初,为了剿平前明政权的残余势力,打击沿海的海盗,清政府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方法,严禁老百姓在沿海定居。后来,当清政府的统治稳固之后,不许百姓定居沿海的禁令被废除,新的移民又陆续到香港定居。但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上还是承袭明政府的那一套,从未考虑开拓海外疆土。

 

040_副本.jpg

 

【主导销烟运动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谥文忠。可见清政府最终给予他高度评价。

 

18世纪后期,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同时,英国也开始了对中国进行试探性贸易:如果中国国力强大,那么就以贸易为主;如果中国外强中干,那么就让它像印度一样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最开始英国的贸易非常不成功,中英贸易之间英国一直是入超,即进口额超过出口额。随后,英国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它在殖民地印度生产鸦片,然后卖到中国,赚取大笔财富。这样的贸易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清政府对此开始重视,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之后就是国人尽知的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这是一场奇特的战争,虽然以中国当时的国力和兵力并不是不可以获胜的,但道光皇帝在他的大臣的影响下,决定息事宁人,“安抚”英国人以停止这场战争。当然,这里也有清政府军队被西方近代军队和先进武器吓破胆的重要因素。

 

 

041_副本.jpg

鸦片战争时侵略我国的英国炮舰。就是这些炮舰,曾经令清朝腐败官员心惊胆战。

 

 

双方对战争结果都非常满意,英国在1842年所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得到了2100万元、香港岛以及清政府给予的大量优惠政策;而清政府的皇帝也威风八面,在条约中处处以“大皇帝”自居,并像一个老太爷赏赐自己孙儿一样“恩准”英国人的请求,看不出丝毫羞愧,好像清政府并未吃亏一样。如条约的第1:“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很明显,在措词上,大清的“大皇帝”是要比英国的“君主”高上不止一个档次的。条约的第1条就给足了皇上面子,至于银子、地盘、权力什么的,比起皇帝的面子来说统统靠边站。条约的第2条更有意思:“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回所属家眷……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例,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又是“恩准”又是“令”,处处闪烁着上邦大国对藩国的仁慈以及宣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第3条中,皇帝颇为细心地考虑到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所以善解人意地“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于是“……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而条约的第6条更是能把人噎得一句话都说不出:“钦差大臣等向英国居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1200万元,大皇帝准为补偿……”条约把英国人的侵略行为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描述为如下情景:“钦差大臣林则徐作风粗鲁办事不公,损害了英国人的权益,英国人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带着几十条船上万个人,不远万里来中国找皇帝告御状,来‘讨求伸理’,请‘大皇帝’给个说法。”如此乖顺的英国绅士,咱们上邦大国怎能不善待?于是就“酌定”了1200万元,报销一下绅士们的车马费。而另外900万元,在条约看来也都是“非常合理”的补偿。如第5:“……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300万元,作为商欠之数,由中国官为偿还。”看,这300万元是中国奸商拖欠英商的欠款,中国政府代替偿还,合情合理吧?而另外的600万则算是给林则徐虎门销烟埋单了——毕竟林则徐烧掉的鸦片是英商的私有财产。

 

042_副本.jpg

处处以“大皇帝”自居的道光皇帝,一纸条约使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

 

 

我不得不赞叹这份条约中文本起草者的春秋笔法:本来是一件丢人的事,却写得如此冠冕堂皇;本来是丧权辱国的一份条约,竟然字字句句都彰显着“上邦大国”的威严以及“大皇帝”的慈爱。

就这样,为了显示“大皇帝”对“下属藩国”的“怀柔”,香港岛在一片“万岁”的欢呼声中成为了英国的合法领土。

大清政府并没有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而是仍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可惜好梦不长,1854年和1856年,英、法等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企图攫取比《中英南京条约》更多的特权,这些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英、法仰仗自己的军事实力,悍然动武,于1856年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1860年结束。在这次战争中,英法联军又一次狠狠地羞辱了“大皇帝”,不但占领了广州,抓去了两广总督,还一直打到首都北京,把咸丰皇帝从紫禁城里吓跑,顺带着洗劫并焚毁了东方艺术的宝库圆明园。挟焚毁圆明园之余威,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同他们各自签订了《北京条约》。在《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国顺势将九龙纳入怀抱,后宣布九龙附属香港岛,一并由香港总督管辖。《中英北京条约》的中文文本自然也是冠冕堂皇,给足了“大皇帝”的面子,但有一个细节非常有趣:条约中称呼英国国王为“大君主”,比《中英南京条约》中多了一个“大”字,看来英法联军吓坏了皇帝,不得不承认英国也很“大”。

 

045_副本.jpg

昔日的圆明园,典雅壮观,昭示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046_副本.jpg

圆明园的废墟,向人们展示着侵略者的罪行。

 

 

英国占领香港之初,就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香港也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1898年,是香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英国政府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这一“专条”,香港的边界从北九龙再向北推进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湾,香港行政区的面积由此扩大了10倍,至此形成了现在香港的版图。增加的部分,被称为“新界”,是英国向清政府租借来的,为期99年,71日生效。新界(New Territories),是英人所制定的一个名词,专指租借的新领土。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属广东新安县南部的一部分,包括大舆山等离岛。该“专条”规定英国在新界有“管理全权”,但中国可保存九龙城砦和原有的码头一座。100年来,这个香港的行政区域版图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虽然香港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但它仍然是中国的一个部分,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无论哪一任中国政府,都没有放任香港置之不理,而是积极考虑收回香港。194210月,中英就废除治外法权,另订新约的问题开始谈判。国民党政府要求在新约中终止《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的条款,但遭英方拒绝。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工作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从历史资料来看,当年清政府签署的条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所以香港岛、九龙半岛从法律上已经属于英国,只有新界是租借来的,到期须归还。1979329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在会谈中,麦理浩根据英国政府的指示,向邓小平提出把“新界”契约中原来的99年年限规定,改为“在英王管治此区一直有效”,也即获得新界地区完全的统治权。对此,邓小平给予严辞拒绝。1982924日,邓小平会见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会谈。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的必须遵守有关香港问题的3个条约的观点,邓小平明确地指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到1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九龙的主权,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能有别的选择。据说撒切尔夫人对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没有思想准备,以至于会谈结束时心神不定,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失足摔倒。后来,我国领导人又多次强调,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9月单方面地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英国最后同意了我国的方案,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85527日,中英两国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自此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历时12年的过渡期。可见,香港是经过中国人的努力才得以回归的,绝对不是“到期归还”那么简单。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以及他坚决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977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遗憾的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已于1997219日去世,他没能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没能实现他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

 

 

 

 

 

香港的回归,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衷心地为香港重回祖国怀抱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什么时候内地人出入香港不必再办理手续繁琐的护照一般的通行证,我们会更加骄傲和自豪。